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關於文化自信

這兩天聽了龍應台幾年前在大陸「百家講壇」的一篇講演,叫做「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那篇講演與其他百家講壇的一些大師們相較下,或許是這幾年已聽過太多類似的議題了吧,覺得她論點較為老生常談,深度僅能說尚可,大致上是提醒我們(華人)追求國際化的同時不要落入全球單一均質化而失去了自我的本質,也提到國外人士並不會期望來我們這裡(指華人地區)欣賞他們(西方)文化的次級仿冒品……等等。此講演雖未對我帶來新意,卻引發了我過去在思考東西文化互動時所遇到關於「文化自信」的問題。

第一個讓我想起的,是國際大導張藝謀曾在「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片中安排了一個當地(山西)根本找不到的「捶腳」習俗,而曾被人批評有「媚外」之嫌,是一個為了迎合外國觀眾心中所想像的中國所採用的一種商業策略。類似的,他也曾在雅典奧運閉幕式時選擇了較為西方人熟知的「茉莉花」做為閉幕曲(以銜接四年後的 北京奧運),而遭到眾多大陸觀眾的批評。

他所下決策的是與否,似乎要看他的存心才能決定。不知他是否曾多次考慮:若堅持表現出最精髓、最真實的中國文化精神,那沒有生長在那種文化背景的外國觀眾是否真的能夠理解?是否他們真的能沒有誤解地享用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這種堅持最後是否會以「叫好不叫座」告終,而使得外國觀眾連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也沒有?這些問題是否困擾著這位大導,而他是否在觀眾群的定位上作過多次掙扎?這些動作真的是種譁眾取寵之的迎合?或是一種「女為悅己者容」的調整性做法?由於其真正用意不得而知,我暫且倒不想以一己之言去評論這位大導演。

但是,有另一種漫不經心地扭曲歷史與文化的作法,則讓我深深不以為然,像是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與義大利名設計師菲立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試圖將「文化、商業、工業設計製造」三者媒合所設計出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一款叫做Mr. Chin(清先生)的廚餐用具。不諱言的,這位我所深深喜愛的工業設計大師,此次的作品所採用的手法真是拙劣到讓我厭惡的程度。

他的概念最初源於一張乾隆皇帝的畫像,但Starck在他Mr. Chin的 系列作品中,他只是以非常膚淺的手法直接套用乾隆皇的形象於廚房的器具上:乾隆皇扮演的不是皇帝,竟成了皇帝與皇后下頭的一群臣子(看起來比較像一票子太監),而皇帝的的形象與帽子竟是明朝以前臣子的造型,至於皇后的裝束則如同清代宮女的造型,真可謂文化誤導!不倫不類!(大家可以看看後面的圖片)但是不能理解的 是,故宮博物院竟然默許這種曲解文化的設計!並無人警覺到:此時與文化媒合的工業設計其實具有相當高的文化與藝術使命,設計出的器具除了要讓使用者感受到 那份詼諧外,更同時兼具了讓其他國度的人了解異國文化,以達到互理解、文化交流的意義。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與猜測,或許對於故宮而言,此時文化的意義或許已經被商業利益的重要性與急於揚名國際的欲望遠遠擠到後面去了吧!

但更令我驚訝的是,當我拿出一些台灣的工藝設計的照片給一些公司的同事看(有當地澳洲白人、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義大利人、德國人、印度移民……等 等),並解釋這系列作品當中的文化誤導後,他們雖覺得那樣做不太好,但仍表示這一系列的造型相當可愛,他們若有機會還是會掏出腰包買下!因為他們要買的不是「真實」,而是一種「氣氛」。至於一些在我認知中更具文化深度與設計水準的東方藝品,卻有不少慘遭他們的搖頭回應。而這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共犯現象,使得在一旁主持公道的人頓時成為多餘。

另外再看看不少台灣人所熟悉的悲情城市 九份,那裡所賣的一些小吃與懷舊玩意兒,仔細考究起來,有不少根本不是當地所產。因為過去大學時代常跟老婆去那裡溜達,幾乎每半年去一次,每次都可以看到一些新的「XX老字號」、「○○正宗老店」的小吃被創造出來,看起來真是諷刺而荒謬。而一些已經在當地氾濫的懷古竹製、木製玩具、尪仔標……等等則可以普遍地在台灣的其他歷史街區被看到,例如大溪老街、湖口老街、三峽老街、淡水老街……等等。

雖說一種現象久了,往往成為一種習俗;一種習俗久了,或許會成為一種傳統;一種傳統久了,便可能逐漸形成一種文化。但問題是,這裡許多被不少遊客視為「土產」的東西,已經失去了其地緣性,可以輕易地套用在其他老街與舊社區,而此時觀光客們所消費的只是一種虛偽廉價的氛圍,一解各自心中那想像中的鄉愁。(這種現象就像一些有錢的日本孤單老人,會花錢聘人假扮自己的兒女與孫子們為自己過生日,然後共同花上一天時間上演一齣你情我願的鬧劇。最誇張的是,老人當天還會假裝不知情,然後被Surprise!!!!)對於這種現象,我會乾脆建議7-Eleven可以開始販賣批售這些小吃與玩具,那大家就不用在假日時人擠人、跑個大老遠、還要塞車才能享受到這種虛偽的鄉愁與低級的文化消費。

其實這一切,除了有一些是在認真探索自我過程中的試誤外,相信絕大多數的現象比較可能源自一種「文化自信」的不足,因而無法利用商業力量介入的機會進行一次文化尋根、並將其內涵適切巧妙地帶入當代的生活、設計、旅遊與娛樂等等之中。這樣的過程,不但尚失了許多文化演進、轉化、再生的機會,還適得其反地造成了一次次的文化誤導與騙局。文化的養分流失了,而文化的精神死在未經思索的商業攪拌中。

這種自信不足的現象,在台灣的設計界同樣屢見不鮮,就拿建築系的學生為例,常常不是在A學生上見到某某美國名建築師上身,就是看到B學生被某某日本名建築師托夢,設計作品若不被一些奇特的建築風格這裡掐一下、那邊捏一把,學生們似乎就會心虛而無顏見評圖老師。其實不要說別人,我自己在出國前也是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建築系的孩子,時時仰著頭探著老師的鼻息、看著老師的鼻毛,揣測著上意,以隨機應變地說著老師可能比較想聽的話。因為有八成以上 的老師就是吃這一套,會看在你有「誠意」去看書、蒐集資料的份上,打賞你一個還不太難看的分數。

但來到澳洲後,發覺洋人老師雖然在建築表現法上的指導與要求並不如台灣老師那樣的多與嚴格,但他們扮演著全然不同的角色,比較像是扮演心理醫生的角色,只差沒叫你坐在躺椅上背對他。在跟他們一對一的討論中,大部分的情況比較像自說自話,不管想如何陳述你的作品都可以,就算瞎掰也可以,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似乎都行得通,但問題是你必須把所說的這個故事(想法)繼續發展執行下去,想盡辦法自圓其說。所以一般來說,唬嚨他們一時的後果是在接下來的幾週自食其果,往往得痛苦地收拾殘局,依舊難以把故事的結局掰回到起點。

由於一個絕對性的好壞評量表並不存在,學生們會比較誠實地去思考自己倒底想做什麼,以及對此題目該如何詮釋。至於直接抄襲一些名建築師手法的行徑則會被認為沒想法而遭老師哈欠連連的回應。我也在那時也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旅:找尋自身文化的養分,開始學會使用屬於自己的「語彙」表達。此時,東方的文化背 景與觀點、東方的面孔與舉止漸漸成為我引以為傲的部分。很意外的是,洋人同學與老師們對我的此種態度眼睛一亮,有的同學反而還會覺得自身設計的文化深度似乎不足而有種不知所措的羞赧之狀。

反觀一些刻意要白化自己的假洋鬼子們,竭盡心力讓自己的裝扮、語言腔調、甚至所交的男女朋友都跟當地的白人相近,但往往在自以為偽裝成功、已經深入到白人的核心地帶的時候,卻慘遭區隔而受到歧視。因為他們就是沒有認知到:想要站在他人的土地上,帶著討好別人的態度,拿著他人的文化征服他人,根本就是異想天開!

有了這分領悟,我大約在幾年前開始,除了一些特別的證件必須簽當地人看得懂的英文名外,一般需要簽名的情況下,我一定大大方方、帶點臭屁地簽下我的中文名, 心中暗想:「看啊!看啊!你們就是沒這等福氣了解中文,就是寫不出這等有深度、有典故的文字啦!」結果,有一次去買小葳的嬰兒用品時,還真有一個澳洲白人店員說她好羨慕我可以寫中文,尤其是類似書法的字體,覺得真~~美~~啊!再三地拿著我的信用卡簽名單反覆端詳,好像是某某書法大師的墨寶一樣。(這點我可是一點都沒誇張!我老婆可以作證!)

因此,每當有些(台灣或大陸)同學或朋友覺得把洋妞是件很「趴(台語的跩)」的事時,我都會告訴他們:「搞清楚!是他們(洋人)應該覺得跟我們在一起很 「趴」!你們這種把別人捧得高高在上的心態,就算真的讓你把到也一定維持不了多久。因為你們在她們旁邊自然而然就會露出一種癟三樣!」

原來得到他人尊重的秘訣,就是先尊重自己的文化,甚至要以自己的文化為傲!回顧這幾年留學移民的過程,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學習如何向洋人文化靠攏,真正學到反而是認識自己。

6 則留言:

  1. Dear老大,
    說也奇怪,以前待在台灣反而沒有察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剛到國外時,一開始也總是一味羨慕當地長大的ABC,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及華語,但是之前到中文學校教中文時發現,當地長大的第二代華人,即使他們能說中文,但對於真正的東方文化的體驗其實非常淺薄,這時倒覺得我們還蠻幸運的,相較來說,比較能夠深入探討與瞭解層次高深的中國文化;但是真正要在洋人面前真正能達到文化自信來著實不容易,畢竟現在還是西方文化比較強勢的年代,大家是否能覺醒到本身文化的深蘊底涵,讓自信不是建立在媚外的心態上?我想這需要經歷一段認識自己與接納自己的過程!最後大家會發現就如你說的,人必先自重而後人重之吧!

    回覆刪除
  2. 因為我的公司是外商
    我也贊同沒必要去刻意討好那些ㄟ兜啊
    真正有很深的文化背景
    只有在歐洲
    其實美國和很多國家
    立國不過幾百年

    尤其最近中國崛起
    我覺妳們反而有很大的優勢喔

    不然澳洲總理幹麻一直秀中文
    弄得好像他是中國人
    呵呵


    帥慶

    回覆刪除
  3. Dear小葳與?的媽:

    對於妳的留言,又讓我想到一堆話,敬請期待我的新文章。(OWEN可能又會覺得太長不想看吧!呵呵。)

    老公

    回覆刪除
  4. Dear的帥慶二哥:

    其實我期待中國崛起的是文化與思想的軟實力,而非用另一種型態重新走一回西方強勢軍事與經濟的入侵。以力服人的那個時代看似會逐漸結束的,以無形的文化實力從西方文明的內部軟化其自我中心與文化優越感,然後使其對中華文化因了解而欽羨、因感佩而後受教的方式,或許會是下一個時代的王道。

    澳洲由於地緣上無法脫離亞洲,使得70年代的白化政策陷自己於一種發展停滯的局面。大約在十多年前吧,澳大利亞已經大幅改變了國家與文化的認同與發展方向,開始擁抱當地的原住民、外來移民以及他們的文化,現在的我們也因而大幅受益。總理「媚中」狂秀流利中文一事,剛開始還讓我們有一點受寵若驚。不過,這就是我想見到的,終於讓我們給等到了!哇哈哈哈哈……。(希望他總理幹得好一點,執政期皮繃緊一點,否則到時下台時秀中文一事只會被笑。)

    如果我記得沒錯,在2000年前後墨爾本的市長也是華人,最近在政壇上似乎也更常見到華人的身影。另外,像我之前就讀的新南威爾斯大學建築環境學院,有幾個重要的系主任與教授也都是華人。學校的現任校長好像也是台灣人,不過最近聽說他把學校名聲搞爛了,世界排名從領先一直掉到雪梨大學後面很多名去了,難得一個揚眉吐氣的機會,結果讓我們很沒面子,呵呵。

    回覆刪除
  5. 原來龍應台有趣百家講壇阿~XD
    我很久沒看百家講壇了~頗愛裡面的歷史故事。

    回覆刪除
  6. Dear昶毅:
    關於歷史的人物與評論方面,我會特別推薦「易中天品三國」,裡面對於三國時代人物及史實的重新考察與評價,可以說從根本挑戰、改寫了普羅大眾心中對於各三國人物的既定形象。尤其是對於曹操真實人格的探討堪稱一絕!強力推薦!

    Willi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