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馬屁股與太空梭

最近因為調查人類建築設計與技術的相互關連性(Architectonics)

所以重看了一遍討論人類世界中的九大定律的一本書,

其中有一篇關於「慣性定律」的例子:


NASA太空梭的火箭推進器寬度是由載運過程中會經過的山洞寬度所決定,

而山洞寬度由火車車廂的寬度所決定,

火車的車廂寬度由鐵軌所決定,

而當初設計火車鐵軌的人就是設計電車的人,

設計電車的人的前身是設計馬車的,

而馬車的寬度則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所決定。


當初設計馬戰車的羅馬人可能想不到他們居然參與了幾千年後太空梭的設計吧!


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X X X


昨天看了一輯國家地理頻道,

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過比較近似「連鎖反應」或「蝴蝶效應」。


由於搭乘飛機的乘客增加,航空公司就算再增加航班也趕不上需求量,

所以更大的客機被製造出來(載客量變成8倍)

但機場的跑道也得更強化否則抵擋不了飛機降落時的壓力,

所以更強化的水泥攪拌法與鋪設水泥跑道的工法與機器也得被發明出來,


隨著客機尺寸與迴轉半徑的增加,

機場的整個規模也跟著變得巨大,

所以更巨大的結構被設計出來,

接著更巨大的建築吊具也被發明出來。

由於一般人受不了登機與轉機過程的長途跋涉,

所以平行輸送帶也跟著被發明出來(源於山上礦石的輸送帶),

隨後還得發明了各種航廈間的接駁工具。


但事情還沒結束,

由於旅客的增加,

需要更快的安檢工具,

所以一種ㄇ字形的檢測門被發明出來(源於木料業於刨木前檢測可能金屬碎片的機器)

行李跟著增加的結果,則需要更快的檢測行李的方式,

所以類似X光的檢測器也被發明出來,

還附帶發明快速掃瞄鎖定可疑物件的功能,


另外,原來行李運輸過程不像我們想像的

(直接從check-in櫃臺往我們準備搭的飛機跑)

而是會排隊搭上如同雲霄飛車般的運輸系統,

還經過後來發明會從六種角度以上掃瞄行李的機器(像是同時啟用一堆超市結帳用的條碼機)

告訴承載行李的小車們在那個岔路要轉彎,

整套的系統絕對比幾座迪斯奈樂園的太空山相連接起來還複雜,

(如此的設計仍會在一年內弄丟上百萬件行李,因為有些角度掃描器掃不到)

而一些比較重要而繁忙的機場居然還有另一套備用的擺在那裡佔用一大片土地,

因為機場一旦停擺會造成當地城市的商業停擺,

而會造成上億的損失。


但是,我的疑惑是……

只有把整個事情變複雜、東西變得更巨大才是解決的方法嗎?

好的設計應該不是讓人「先看到好多問題,然後這個設計很酷地解決了不少問題」

而是應該「根本不要製造問題」吧?


1960-1970左右,

就曾有建築師提出將機場「分散化」的概念,

把一個大機場的建造概念改成許多小單元(有一點像小的巴士客運站)的組合

讓他們沿著跑道邊分佈,

之後可以隨著需求再逐步增加單元,

如此設計可以讓巴士或小轎車直接開到等候室旁讓乘客下車,

把整個通關運送行李的過程可以縮短到像是搭地方巴士一樣輕鬆,

行李放上履帶後便經過掃瞄從另一通道直接上飛機

不但不需行李車運送,而且絕對不會上錯飛機。

然而,這建議沒被採納,

因為如此的機場可能看起來不氣派、不夠酷、不夠高科技吧?


嗯,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喜歡超人般的救星,

而不欣賞讓天下風平浪靜的管理者,

因為他們看起來像沒做事的,不帥。


真是不太懂,為什麼在

「不戰而勝」v.s.百戰百勝」;

「效果」v.s.「效率」;

「戰略」v.s.「戰術」上

大家就是會比較容易選擇後者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