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關於文化自信 II :對於「文明」與「進步」的誤解

(回應Dear小葳的媽在2009/06/01的留言)

Dear小葳的媽:

的確,我後來發現「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的先決條件,文化間地位接近時才會出現「交流」,否則只會是單向的文化輸出或輸入。只有當不同文明與文化下的人民以一種近似「人類學」的視角看待文化問題,而深刻認知到「無論是那一種文化與文明,能夠經過上千年甚至數萬年的演化而延續至今,其實都是奇蹟」時,才能打從心底將所有的文化置於相同高度,而此時文化才能真正突破種族膚色的限制而交流,而相互激盪出最大的創造力,而造就全人類文明的進步。

記得在一個人類學的演講中曾聽到:一個美國人類學的博士生在菲律賓熱帶叢林族群(譯音:哈魯諾族)去做田野作業時,便發現在這個西方定義為「原始」的社會中,當地人民對於自然植物的分類竟高達一千八百多種,而西方自視為「先進」的植物分類僅約為一千三百種。在這種情況下,就植物學這門學科,我們是否還應將當地人送去學習西方的「科學」、去接受所謂「文明」的洗禮呢?相信答案是不辯自明的。而類似的例子同樣在語言學中比比皆是。

同樣的理解也可以用在其他國度與其他學科,既然大家各有所長,那我們為何還要在西方人面前自慚形穢呢?至於一些帶有種族優越色彩的西方人,他們有不少「由於無知而自大,由於自大而無知」,只堅持一個「我」的本位主義,而無法設身處地「從內部理解」的文化探討方式出發,那想必也無法真正掌握異地文化的精髓。那他們沒有見識的言論,又何足掛心呢?

回顧各世界列強的崛起(包括東方的日本)其實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也就是這五百年的光景,說穿了,不也就是相當於中國一個夏朝?而他們這五百年來的優勢主要來自於率先掌握了「航海術」與「工業化」這兩把鑰匙。前一把對於貿易與文化交流有著高度貢獻;但後一把卻是兩面刃,在貢獻的同時對於人類環境的全面摧毀埋下了伏筆。著名英國經濟學家舒馬克(E. F. Schumacher)便早在三十多年前的著作〈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中便提到過,人類工業化的結果並非如大家所普遍認知的是一種「生產」,而實為一種「竭澤而漁」的耗用。舉個淺白的例子說明:就如同我們發明了「汲乳器」以大量榨取乳汁,而做為發明這個工具的我們,刻意忽略了乳汁源於乳牛的事實,還大力行銷讚歎自己的偉大發明,製造出這麼一個效率超高的「生產」工具!乳牛的乳汁還能藉由外部營養的補足繼續生產,而大地之母的乳汁 亦即地球上的資源,在這宇宙中卻是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其實等同用完即告罄的死水。依此簡單的類推便可看出西方早期的工業文明的層次是種「耗盡共同的祖產來妝點自家門面的行為」,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般神聖。

如此思考一圈下來,我們難道仍認為我們的各方面都遜色於西方?我們或許可以平心下來檢討我們一般崇洋的心態所欽羨的究竟是什麼?難道是這種紮根於此種「無知」上的工業文明?如果是,那我們真是徹底地無知。不過,若用一個自信但謙卑的態度出發,我們的確可以學習他們對於某些領域上所需的系統性邏輯與辯證思維,以及在一些國際場合尊重他人的舉止與規範……等等,還有很重要的是,他們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及其他戰爭後,在關於文化、種族、價值觀衝突上所得到的一些深刻體悟。

但就我個人在建築方面上的觀察,最令人擔心的不是西方文明的主動侵略,反倒是我們在西方強勢文化下,由於自卑感作祟,而對於強勢文明囫圇吞棗,結果僅僅學到西方文明的皮毛與表象。像是仿效他們大量耗用非再生資源所堆砌出的奢華建設,並把此種惡劣的行徑視為最先進最文明的象徵!這種膚淺的工業文明若被人口眾多的中國與印度急起直追而仿效的話,地球的未來將不堪設想,應該會比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片中所預估的更慘。(同時回應ㄚ張在2009/05/13的留言)

除了對於西方工業與建築文明盲目崇拜所致的環境破壞,我們對於西方文化的直接套用與仿效亦造成嚴重的文化問題與社會現象。尤其當我們這種較為壓抑內斂的東方特質,被突兀地放到全盤西化的開放環境中,便容易出現一種文化的不安與焦躁,而出現一些畸形甚至變態的現象。日本近代社會中,時有耳聞的一些變態行徑,或許有不少便是這種氛圍下的產物。

但就日本在設計與藝術方面的東西文化融合上,在與其他遭遇相似問題的東方國家相較中,他們反而算是較為成熟的。例如:他們可以在接受西方服飾的同時,同時將和服保留為最重要場合(婚喪喜慶)的裝束;西方歌劇可以與日本的能劇、歌舞伎並行存在;在接受油畫的同時,浮世繪竟能逆滲透回西方而成為世界繪畫界的一大流派;另外在一些明明是西方現代風格的設計與建築中,我們就是可以覺察到自己被渾身包覆於那份濃郁的日本味……。

或許他們在將近一千四百年中,經歷了遣唐使帶入中國鼎盛時期的文化、荷蘭的黑船叩關、英國的工業化影響、美帝資本主義入侵等等多次外來文化的衝擊,已逐漸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般,為了適應、生存、優生等需求,演化出一種自發轉化外來異國文化衝擊為養分的生物機制。他們這種「西學為體,東學為用」的方式,產生了一種如同洋蔥般尋不著核心的文化結構,雖然不一定能成功移植於台灣或中國,但卻可供我們參考並深入探討,或許可以做為一個思考自身文化出路的開端。

3 則留言:

  1. 畢竟我人在台灣,
    不方便表示什麼意見.

    不過從這幾篇文章感覺,
    似乎你們在工作或生活上會覺得
    遇到所謂的"種族"問題吧!

    我個人覺得其實這也很正常,
    從他們的角度想,
    你們如果能力不錯,
    他們就會有被取代的危機..

    阿兜阿其實都笨笨的,
    CNN曾經就報導過,
    目前美國前十大大學,
    華人就佔了將近一半...
    造成他們有些擔憂...


    想像一下,
    你在台灣看到菲律賓或印尼人,
    你們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認為他們是菲傭或印傭可能居多吧...

    如果說他是某某大公司的總裁,
    你可能會有很大的懷疑吧...
    這難道也是種族問題嗎?
    我覺得也許不是.
    也許就是人類有種"非我族類"的潛意識吧!

    話說回來,
    如果你們真的有這種感覺,
    代表你們在澳洲真的表現很突出!
    別人才會這樣擔心吧!!

    以後移民就靠你們了,呵呵....


    帥慶

    回覆刪除
  2. 佩珊身體還OK嗎?

    回覆刪除
  3. Dear 二哥:

    呵呵,我在寫這幾篇文章時,最主要設定的讀者是「佩珊」!其次便是我們在紐澳的老妹及幾個表弟妹,期望能把這些過來人的心得跟他們共勉,若大家能試著用一種比較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移民路上的阻力會更小。

    移民最初,佩珊在心理上難免得經過很大的轉變與調適,對於一些小現象往往會過度反應,像是遇上餐廳服務生或是超市結帳員的態度不佳時,便會很快地將問題歸結到「種族歧視」上。但根據我從旁的觀察,發現有九成以上的情況並非如此,往往問題大多出在我們較為畏縮放不開的表情、態度上,有時服裝穿著也是主因之一,而這些卻又被當地人誤認為是「無禮 (rude)」或「怪異(weird)」的表現。因為我們的眼睛在大部分的時間是看不見自己的,而「抨擊、檢討他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似乎是個比較輕鬆而方便的選擇。

    我自己親身的經驗是:跨出去!以「合乎當地禮俗」的方式主動給個微笑、打聲招呼,給別人一個機會了解自己,在99%的情況下不曾感受到種族只個問題,至於那剩下1%的粗魯、低俗的不文明之人?我相信每個國家或族群都會有這種人,台灣甚至更多。我過去就常常對佩珊說,當妳在台北車站或台灣的公車上,看到許多外籍勞工以高分貝、高聲調喊叫時,我們還不是很容易露出相當嫌惡的表情?但很有可能這正是他們文化中用以表達情感的方式。同理可證,就像有些洋人受不了粵語中拖高句尾音調的高分貝說話方式。

    在佩珊搬來布里斯本後,遇上了不少和顏悅色的當地洋人及臉色冷漠、態度機車的華人移民或學生後,也漸漸發覺過去因以偏蓋全所得的刻板印象有很大謬誤,再加上參加了不少我洋人同事的聚會後,她現在也開始覺得對於文化現象的觀察態度已經比較理性與健康了。

    由於這兩三年來跟各國朋友的密切往來,以後如果小葳嫁給洋人,我老媽與佩珊似乎也開始可以慢慢接受了。不過,她們還是不能接受黑人(印度人以及顏色更深的人),呵呵!其實誰才有種族歧視啊?哈哈……。

    彥文

    P.S. 佩珊的身體應該蠻OK的,現在又多了我舅舅送的洗碗機與洗衣機二號代勞,現在只要她肯多休息、肯少看一點連續劇,應該身體會更勇猛!對吧,佩珊?呵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