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 may have a blazing hearth in one's soul and yet no one ever comes to sit by it. Passer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from the chimney and continue on the way.
中譯:
在靈魂的一角可能有著一座燃燒著熾熱火焰的火爐 然而無人前來取暖
過客只瞥見煙囪的一抹輕煙 又匆匆繼續他們的旅程
這是我之前在梵谷展區最後牆面上看到的一段話,
看完後令我胸口劇痛,
彷彿能深刻體會梵谷在追求單純的美時的孤獨。
這讓我想起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曾在《奧の細道》中
以「寂」為思想概念表達人對自然的歸屬感。
後來看了《蔡國強 我是這樣想的》這本書後,
發現蔡國強這位籌劃設計北京奧運煙火的當紅藝術家感受到另一種孤獨。
介紹他的這本書有下面這一段話:
「做成的作品像天上出現的焰火,沒有實現的只是黑夜而已。
這對於藝術家來講都是作品,都是他的人生。
問題是人們仰望夜空,為的是看到炫麗的焰火而非黑夜。」
或許遠離群眾、遠離喧囂
有時真的能使自己冷靜一些,
在與自己的不斷對話與辯證中
人開始更接近天、更接近道、更接近神,
但縱使精神狀態已遠離了人,
但人還是無法脫離肉體,
還是得靠著身體說著人的語言、做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
於是產生了不為人理解的痛苦與矛盾,
許多飽受孤寂折磨的藝術家便步上絕路。
但後來看完蔡國強的展覽後,
發現他之所以能在眾多藝術家中脫穎而出之處
在於他在「實現理念」與「讓人理解」間達到最大的平衡,
由於能因應情況給予旁人最適切的說法與解釋,
以致於保有了自己作品的價值的同時,
還能讓人配合協助、甚至願意主動出錢出力。
這種能力使得他的作品張力十足、看不到妥協,
一樣的煙火、一樣的作品
卻同時實現了每個人心中不同的夢。
也難怪,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將蔡國強評選為「商業領域最有創意的百大人物」,
至於他這生最後能不能達到梵谷以燃盡靈魂的方式所成就的藝術高度,
那就只能交給時間去評判了。